内容摘要:为反映近年来白山市地区人口不断下降对经济转型产生的影响,寻找制约白山市振兴的根源,本文试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人口展开预测分析。结果显示,白山市地区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人才流失严重,导致劳动力匮乏,经济发展严重受阻。针对这一现象,在展开人口摸底调查、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的同时,还应进一步落实完善税收减免返还、创业扶持、资助科研团队等相关政策,在全国“抢人大战”持续升温过程中,赢得主动,促进发展,实现跨越。
关键词:Logistic模型;人口预测分析;白山市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党和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强调人口增长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加强对人口变化的研究,不仅是调整完善“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基础和前提,更是推动人口结构良性变动和长期均衡发展的基础工作。准确把握人口变动情况,为做好资源配置、产业调整以及未来发展规划指出明确方向。因此,分析人口现状,突破数量制约,处理好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引领白山市振兴,寻找高质高效发展新方向的重要依据。
一、提出问题
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社会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健全等现象普遍存在,根据“教育的选择性”原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才会向着可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发展空间的地区流动,这就导致东北地区人才流失严重。而人是最活跃、最持续、最有效的发展要素,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口的变动必然会影响经济发展,就白山市发展状况而言,人口增长可以扩展市场规模,从而促进消费、扩大再生产、突破经济逆势发展;人口下降,则会导致劳动力匮乏,经济发展再次“遇冷”,进而滋生新的增长动力不足等问题。合理的人口分布和资源配置才会为绿色转型提供“换道超车”的驱动力。
近年来,白山市总人口数不断下降,针对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否处于正常范畴之内,是当下急需研讨的问题。本文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白山市人口数量与人口增长等方面的变化特征和规律展开预测、研判和分析,试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用Logistic模型对人口数量的预测
Logistic模型起源于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研究,即:人口增长到一定数量后,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等因素对人口增长率起到阻滞作用,且随着人口逐渐增多,阻滞作用效果越明显。
(一)前提假设
1.在短期时间内,白山地区相对稳定,无重大灾害和人口大规模迁移等情况,那么,人口增长率不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即人口增长率r为常数,且增长率r是人口数X的线性减函数,可得:
r(X)=-λX+r(r,λ> 0)
2.为确定系数λ的意义,引入当前由资源与环境等因素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Xm。
(二)分析模型的建立
当白山地区达到最大人口数时,增长率应为0,即当X=Xm时,得到r(Xm)=0,于是有λ=r/Xm。
综上所述,可得到阻滞增长模型:
(三)模型求解
根据所得,可推出X与dX/dt的数学关系,如图1:
由图1可看出人口增长率随人口总数的变化规律,进而,得到时间t与人口数X的关系,如图2:
由《白山统计年鉴》和《白山五十年》中取得新中国成立以来白山市人口数据(表1)。
表1 新中国成立以来白山市总人口数(单位:万人)
年份 |
人口数 |
1950年 |
25.57 |
1955年 |
32.20 |
1960年 |
64.85 |
1965年 |
75.51 |
1970年 |
89.00 |
1975年 |
105.27 |
1980年 |
113.33 |
1985年 |
117.09 |
1990年 |
124.43 |
1995年 |
129.04 |
2000年 |
133.10 |
2005年 |
130.30 |
2010年 |
128.70 |
2015年 |
125.37 |
2016年 |
121.60 |
2017年 |
119.52 |
由统计数据用最小二乘拟合做参数估计,可估计出:Xm=131.47,r=0.3948
(四)结果检验
由上述结果,可预计新中国成立以来白山市总人口数量,得到表2、图3:
表2 实际人口数与预计人口数相比
年份 |
实际总人口数 |
预计总人口数 |
相对误差 |
1950年 |
25.57 |
—— |
—— |
1955年 |
32.20 |
33.70 |
0.046583851 |
1960年 |
64.85 |
41.80 |
0.355435621 |
1965年 |
75.51 |
77.82 |
0.030591975 |
1970年 |
89.00 |
88.20 |
0.008988764 |
1975年 |
105.27 |
100.35 |
0.046736962 |
1980年 |
113.33 |
113.55 |
0.001911175 |
1985年 |
117.09 |
119.51 |
0.020639969 |
1990年 |
124.43 |
122.15 |
0.018295153 |
1995年 |
129.04 |
127.06 |
0.015371549 |
2000年 |
133.10 |
129.98 |
0.023447625 |
2005年 |
130.30 |
132.45 |
0.016516767 |
2010年 |
128.70 |
130.76 |
0.0160449 |
2015年 |
125.37 |
129.77 |
0.035088685 |
2016年 |
121.60 |
129.65 |
0.066184876 |
2017年 |
119.52 |
129.27 |
0.081576305 |
2018年 |
—— |
128.79 |
—— |
2019年 |
—— |
128.24 |
—— |
2020年 |
—— |
127.67 |
—— |
利用Logistic曲线计算的结果平均绝对误差为:
由图3曲线可以看出,除1955-1960年人口数量急剧增多以及近年人口持续减少外,其余年份预计人口数与实际人口数拟合度较高,平均绝对误差处于正常范围,因此,表2中的预测结果比较理想。
(五)结果分析
1.建国初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引入大量生产力
由于东北平原地势坦荡,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当大量人口“闯关东”进入白山地区后,人口总数呈“跨越式”增长,高涌入、高出生的人口增长类型,使白山市人口迎来增长高峰,也促使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经济也同步增长。
2.“计划生育”政策为“优生、优育”保驾护航
过量增加的人口无疑对社会发展构成了负担,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降低生育率,少生、晚生、优生、优育深入人心,逐渐成为社会风尚,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这对保持经济的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人才流失成为当前经济前行受阻的根源
近年来,实际人口数逐渐偏离预计轨道,呈下跌趋势,且仍处在逐年减少状态,人口净流出量巨大。从预计结果来看,2017年实际人口数较预计应有人口数少近10万人,充分表明,白山市所面临的人口问题不再是总量大、增长速度过快,而是更为复杂的人口流失问题,人才外流降低了企业核心竞争力,造成“逆水行舟”的局面,进而折射出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的现状,伴随着煤、林、铁等“老字号”资源型产业的衰退,对于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实现绿色转型突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补全数以万计人才漏洞,释放经济转型滞留压力
近10万人口流失已然成为制约白山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导致新技术流动受阻,地区和企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力量不够充足等现象,这将在绿色转型全面振兴的过程中体现得更为明显。要想扭转经济下行的不利局面,就要拥有足够的人才规模为前提。针对如何“留住人、吸引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聚焦“四个中心”,打造“引才聚才留才”新模式
一是围绕特色产业为“招才”中心。白山市地处长白山腹地,素有“立体资源宝库”“长白林海”“人参之乡”之美称。其中,硅藻土矿产资源在数量和品位上,均位于世界前列,然而在应用领域尚未得到高效开发,造成技术脱节、经济效益不明显等现状,质量以及加工工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出口市场也待进一步开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提供了广阔的“引才”空间,针对特色资源,充实科研经费、加大研发培训力度、改善营商环境、探索出口新模式,是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吸引人才涌入的捷径。
二是尝试以人工智能为“引才”中心。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方面人才短缺,为适应新时代下的高速发展,创立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机构,大量引入专攻人才,出台相关科学培养计划,将为白山市转型发展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对作物估产、长势检测、病虫害预报、精准施肥将产生巨大影响;在工业领域,对安全生产、优化设备维护、流程管理自动化、降低错误率有很大帮助,同时,结合白山市特色产业,成为引进高学历、高素质、高技术人才的又一闪光点。
三是以孵化基地为“聚才”中心。创业孵化器具有人才聚集、产业种类多样化、投入低产出高等特点,因此,需不断建立和完善现有孵化器标准体系,落实税收减免、科研资金资助政策,优化入驻企业结构,提供集中的创业指导方案、专业辅导培训、项目可行性预测、申请知识产权等服务项目;同时,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精准把握企业发展的未来前景,及时分享企业发展成果,全力建设开放式、互通化的共享平台,为汇聚人才营造优越的交流气氛和低成本创业环境,促使孵化企业落地生根。
四是以新实体经济为“留才”中心。生产制造和流通都属于传统实体经济的一部分,流通受阻,将会导致产能过剩,然而,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共同组成的新实体经济,为解决流通受阻问题寻找到方向。用互联网开展咨询服务和双向沟通,让交流更顺畅,服务更便捷,搭建第三方服务平台,招商入驻,同时,打造线上下单线下体验、线下活动线上宣传的全网融合模式,为商品流通寻找新用户、提供新模式、拓宽新市场、开辟新渠道,降低创业者交互成本和运营费用,对留住人才,助推数字化转型创造新机遇。
(二)严把“四个全面”,激发“创造创业创新”新动力
一是全面推动分类帮扶政策。周期性对企业深入走访调查,进行总结归类,将实时掌握企业发展脉络,对处于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企业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分类帮扶,即:“种子期”初创企业:提供启动资金扶持以及获取项目方案、途径;“发展期”企业:提倡与高校或科研机构联合,提供技术帮扶与建议;“扩展期”企业:结合教育机构,输送大量人才,调整企业管理结构,改善运营环境;“成熟期”企业:建立法律体系,保障其知识产权不被侵犯。切实增强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全面营造共享经济氛围。共享经济的诞生,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引导消费观念的改变,拉动产业调整,培育新经济增长动力。营造共享氛围,有利于促进企业间合作交流,从而挖掘新潜能、激发新思想、创造新活力,进而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就业,是“抢人大战”的重要手段。
三是全面塑造领军人才形象。破除论资排辈等传统观念,建立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梯次教育体系,加大“领军人物”的选拔力度,不断调整激励措施,敢于“人才放权”,扩大自由发挥空间,做到“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岗位、干成事的有地位”,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等创新要素互通互联互融,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进一步将引才计划向创新型的突出人才倾斜。
四是全面优化稳定生态环境。严格贯彻落实法律法规,运用法治方式,将人才引进手段、企业运营方式、产权保护流程纳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进一步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铲除档案管理、社会保险等后顾之忧,保障科研工作长期稳定的环境,营造尊重劳动力、宽容失败、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战略人才。
(三)坚持“两个原则”,挖掘“高质高端高效”新道路
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充分发挥党凝聚人才的作用,树立人才兴市观念,切实做到创新型人才优先培养、领军型人才优先选拔、技术型人才优先晋升、科研型人才优先嘉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政治引领,明确主体责任,共同探索未来发展方向,不断增强人才对党的认同感和向心力。